Back

For Japanese beginners

语言和文字

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,但在中文的表述中这两者常常被混为一谈。「日文」是日本语的表记,或者从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中,叫做能指(Signifier)。平假名,片假名,日文汉字……这些构成了日文。而当我们谈论日语的时候,往往是在论述包囊文字,语音,语法的广义的概念。

明白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,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日文的读音,乃至语法。

假名

为了记忆假名,我们必须明白这些注音符号是如何诞生的。例如,在有汉语拼音之前,中国人是怎么拼读汉字的?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无中生有的,如果没有先验的知识作为铺垫,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任何事物。我们可以回想小孩如何学习一门语言,当然是他们必须一开始就认识一些东西,至于这最开始的东西是如何认识的,不是在这里要讨论的内容(当然你也可以想想,为什么我们的字典上可以用一门语言本身去解释一门语言的词汇)。

我们假定所有人都认识一些最基本的字,比如「一」,我们看着它都知道它怎么读,由此,我们可以用这个汉字去给其他一些汉字注音,比如「衣」,「伊」。这个时候「一」的功能就从一个文字蜕变成一个注音符号了。

相似的,还有所谓[「反切」法][1],比如「黄」这个字,我们如果知道「乎」和「光」的读音,那么我们可以称「黄」这个字,读作「乎光切」,这样,我们用「乎」的辅音「h」和光的元音(其实不是元音)「uang」拼在一起,这样我们就知道「黄」读作类似「huang」这样的声音。

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书写系统,于是就从古代中国借取了一套文字系统,顺便将其中一些汉字变体作为了语音系统,这些就是假名:

  • 比如我们知道「以」的发音,于是把它稍作变体变成了「い」。例如,日语中「以外」的发音是「い がい」,这里「以」就是「い」。
  • 「ろ」是「吕」的转化。日语中意为洗澡的「風呂」的读音为「ふろ」。(当然要注意这里「呂」的日文汉字写法和汉语的「吕」略有差别)
  • 「は」是「波」的转化。「地震波」读作「じしん は」。
  • 「安」的音读是「あん」,日文把「あ」做为假名表示「a」。

除了音读之外,还有训读的借用:

  • 日文中「女」、「娘」的读法是「むすめ」,最终借用其中的「女」的写法「め」作为「me」的发音。

当然,当时的假名存在很多不同的体系,比如直接用「乃」来表示「の、ノ」的发音。如今的假名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为了方便记忆,我写了一些单词,但请注意,我接下来的说法仅仅是为了方便记忆,并不严谨:

<td>
  愛(あい)、安全(あんぜん)、阿(ア)
</td>

<td>
  把あ看作安,ア是阿的偏旁
</td>
<td>
  以外(いがい)、依然(いぜん、イゼン)
</td>

<td>
  い作为以的草书。イ是依的偏旁
</td>
<td>
  宇多田(うただ)、宇宙(うちゅう)、単于(ぜんう)、芋(う)
</td>

<td>
  う其实是于
</td>
<td>
  江戸(えど、エド)
</td>

<td>
  江就是エ,这很好理解
</td>

[片假名汉字起源][2] (注意其中有几个已经不被使用了): Image lost in migration

  • 何时用平假名何时用片假名?

几乎所有日语教学视频都会告诉你,平假名一般是日语中本身就有的词,而片假名则是表示外来语。这个说法当然不错,但如今,大量使用片假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,将本身用平假名书写的内容故意用片假名书写,也不会带来任何问题,并且常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。同样,用平假名去写片假名词汇也几乎不会带来什么问题。当然不少日本人,特别是老人,对此并不赞赏。

你可以用西文中的 斜体 去理解这种错位转换。比如,当我说「わたし」(我)的时候,我也可以故意写成「ワタシ」,表达这种修辞。

更有一种用片假名外来语去给汉字注音的用法,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日文中独有的修辞。例如,我在书中曾经见过在「強いあこがれ(强烈的憧憬)」这里标注「ノスタルジア(Nostalgia)(怀旧,念旧的)」的写法。

  • 何时用汉字何时用假名?

我的理解是,只要不会造成问题,这也是你的自由,比如汉语中的「我」在日语中是所谓的「私(わたし)」。那我们在一个句子中,是写「私」还是「わたし」呢?其实随你便,你也可以把这种汉字和假名之间的置换当作一种修辞

比如「我的名字是XXX」。你可以写作「私の名前はXXX」,也可以写作「わたしの名前は」。一些右翼的日本人会尽量避免汉字的出现,他们会把所有汉字都写作假名。当然,也会有些人会把所有假名往汉字写,比如「よろしく」,他们写作「夜露死苦」。问题在于,这两种极端的做法会造成很多人不明白你的意思,因此这种置换往往仅限于一定程度。

训读和音读

训读(訓読くんどく)和音读(音読オンドク)是同一个日文汉字可能拥有的不同发音。日本从古代中国借取了汉字,文字也影响了他们对于文字的发音,这样从中国(主要是吴语,后来在唐代的时候也引进了汉音, 和后来的宋元明清一起被成为唐音,但这些影响并不大)中借取的发音称为音读;而日文原有的发音则是训读。一个日文汉字可能拥有一个或多个音读,以及一个或多个训读,但大多数情况,只有一种音读和训读是主要的,因此,在一定程度之后,我们会更容易猜出日文汉字的读法。

一二三。在日文当中,我们常常念做いち、に、さん。这一套发音和中文非常相似,事实上这就是这三个汉字的音读读法。

而在序数词当中,一つ,二つ,三つ,则被读作ひとつ、ふたつ、みっつ。这里的ひと(或者ひ)、ふた(或者ふ)、み便是一二三的训读发音。比如作家 新井一二三 的名字中「一二三」的读音为「ひふみ」,其实就是日文的训读读法。

正因为吴音和汉音(唐音)的不同,如今一些汉字拥有不同的印度洋读法。例如汉字「人」的发音:

  • 上海语(一种吴音)我们可以经常听到「上海宁」这种说法,事实上,日语中 「人間」一次的读法就是にんげん。在这里它的「人」读作「にん」。
  • 而中文互联网常常有「霓虹金」的说法,就是日语「日本人」的发音空耳,事实上它的读法就是 「にほんじん」。在这里「人」的读法就是唐音的「じん」。

です、ます

在中国长大的人,如果没有学习日语,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这两个词吧。我们会记得韩语的「斯密达」,我们也记住了日语中的「跌死,马斯」。但,为什么要在「我是谁谁谁」后面加一个「跌死」?

我们回到「伪中国语」(偽中国語)上面来,所谓「伪中国语」就是在一个完整的日文句子中,尽量把所有假名写成汉字的形式,接下来再抽掉所有假名,只剩下汉字。这样看起来很像是中文。比如:

あなたはどこに行きますか。(你要去哪里?)

这句话中「あなた」可以写作「貴方」,「どこ」可以写作「何処」。代入:

貴方は何処に行きますか。(2)

去掉假名,变成:

貴方何処行。(3)

(2)变成(3)的过程中,我们去掉了一些假名,但这些假名去掉之后我们可以理解它的意思是「你去哪里」。但这些假名为什么要存在其中呢?事实上,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句子:

貴方は何処に行きましたか。(4)

注意观察(2)和(4),只有最后的结尾处假名不同。如果我们将(4)伪中国语化之后,将得到和(2)同样的(3)。但(2)和(4)的意思其实不同。(4)的意思是:「你去哪儿了」。这是一个对过去的追问。日语正是通过词尾的动词变形去表达时态的,尽管汉字完全相同,却表达了不同的时态。

这就是为什么日语被归类为「黏着语」。这些后面的部分就像什么东西黏在了句子上。他们有时候是表达时态的不同,也时候也起到了敬语的作用(比如动词的「ます」型就是比基本型更礼貌的一种表达)。这也是日语语法的基本特征。

[1]: http://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?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? - 知乎用户的回答 - 知乎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608945/answer/15132834 [2]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片假名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Last updated on Feb 20, 2020 15:47 UTC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